- SMT(表面贴装技术)问题: 贴片时元件移位、 tombstoning(墓碑效应)、虚焊、连锡。
- 组装问题: BGA(球栅阵列)等面阵列器件出现“冷焊”或“开路”,因为焊球无法与焊盘良好接触。
- 测试问题: 在测试治具(Test Fixture)上,探针无法与测试点稳定接触,导致测试失败或误判。
- 机械问题: 在自动化插件或组装过程中,PCB弯曲可能导致卡料或损坏。
- 散热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在极端情况下,过大的应力可能影响元器件性能和长期可靠性。
以下是优化PCB平坦度的详细策略,按流程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与材料选择(源头控制)
这是最关键、成本效益最高的阶段,一旦设计完成,后续工艺能做的优化非常有限。
合理的层叠结构
- 对称性设计: 这是保证PCB平整度的核心原则。 PCB的层叠结构必须尽可能对称,这意味着:
- 铜层分布对称: 顶层和底层的铜箔面积和走线密度应尽量接近。
- 介质层对称: 所有介质层(Prepreg, Core)的厚度和材料应尽量对称。
- 电源/地平面对称: 如果有多个内层电源/地平面,它们的分布也应考虑对称性。
- 原因: PCB在层压和冷却过程中,不同材料(铜、树脂、玻璃纤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不对称的结构会导致冷却后内部应力不均,从而产生弯曲或扭曲。
材料选择
- 选择高Tg(玻璃化转变温度)材料: Tg是材料从固态转变为橡胶态的温度,高Tg材料(如Tg ≥ 170°C)具有更好的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在后续的焊接高温(如无铅焊接的260°C)下不易软化变形,从而保持平坦度。
- 选择低CTE(热膨胀系数)材料: 特别是Z轴(厚度方向)的CTE,低CTE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尺寸变化更小,有助于减少因热应力导致的变形。
- 选择高模量材料: 模量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高模量材料更“硬”,不易弯曲。
铜箔分布优化
- 避免大面积铜箔: 顶层和底层的大面积铜箔区域(如完整的接地层或电源层)是导致弯曲的主要原因,因为铜的CTE远大于基材,冷却时收缩量更大。
- 解决方案: 使用网格状接地/电源铜(又称“花焊盘”或“Foil Grid”)代替整块铜,这可以平衡铜箔与基材之间的应力。
- 铜箔面积平衡: 如果必须使用大面积铜箔,应确保PCB正反两面的铜箔总面积尽可能相等,如果顶层有大面积铜,底层也应设置相应大小或更大面积的区域(如地平面)来平衡。
电路布局与元件布局
- 元件重量分布均匀: 避免将所有重型元件(如连接器、变压器、散热片)集中在PCB的一端或一角,这会导致PCB在重力作用下或使用中发生下垂或弯曲。
- 散热设计: 对于发热量大的元件,应优先考虑使用内层散热平面,并通过过孔将热量传导出去,而不是在表面做大面积的铜箔,大面积铜箔的散热效果虽好,但却是弯曲的“罪魁祸首”。
第二阶段:制造工艺控制(过程优化)
即使设计完美,糟糕的制造工艺也会毁掉一切。
层压工艺
- 层叠压力与温度控制: 严格控制层压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压力和真空度,确保热量和压力均匀地施加在整个层压单元上,避免局部应力。
- PP片(Prepreg)与芯板(Core)的匹配: 确保使用的PP片和芯板的材料特性(如树脂含量、流动度)相匹配,并进行充分的“流胶”,以消除层间空隙和应力。
内层图形转移与蚀刻
- 内层图形的对称性: 内层线路的蚀刻也会产生应力,如果内层线路分布不对称,同样会导致后续变形,内层设计也应遵循对称性原则。
钻孔与沉铜
- 钻孔参数优化: 过高的钻孔温度和压力会产生热量和应力,导致板材分层或变形,需要优化钻孔参数,使用锋利的钻头,并采用合适的钻孔叠板数量。
- 沉铜与电镀: 化学沉铜和电镀过程会在孔壁上沉积铜,如果孔铜厚度不均或PCB在电镀槽中受热不均,也可能引入应力。
外层图形转移与蚀刻
- 侧蚀控制: 蚀刻过程中,线路侧边会被蚀刻掉一部分(侧蚀),不均匀的侧蚀会影响线路精度和应力分布,使用更先进的蚀刻线(如垂直连续蚀刻线)有助于提高均匀性。
焊料应用(特别是有铅/无铅工艺)
- 阻焊膜厚度: 厚且不均匀的阻焊膜(绿油)在固化后会产生应力,选择合适的油墨和丝网/曝光工艺,控制阻焊膜的厚度均匀性。
- 表面处理: 不同的表面处理(如喷锡、OSP、ENIG)在焊接时产生的热应力和材料收缩不同,ENIG(化学镍金)通常比喷锡产生的应力更小。
分板工艺
- 避免V-Cut: V-Cut会在PCB上留下一个深V型槽,严重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是导致PCB弯曲和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 解决方案: 优先使用锣边(Routing)或邮票孔(Stamp Hole)的方式进行分板,这两种方式对PCB结构的破坏小得多,能更好地保持平坦度。
- 分板后处理:锣边后的PCB边缘毛刺需要打磨,但要注意打磨力度和方式,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变形。
第三阶段:后期处理与测试(补救与验证)
如果PCB在制造完成后仍有轻微的弯曲,可以考虑以下方法进行补救或验证。
“退火”处理(Annealing)
- 原理: 将PCB在特定温度下(通常低于Tg值)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这个过程可以帮助释放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积聚的内应力,使其分子链重新排列,从而减轻弯曲。
- 注意: 这是一个“补救”措施,效果有限,且可能影响某些材料的性能,需要谨慎操作并充分测试。
测试与筛选
- 光学检测: 使用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可以检查线路和阻焊的缺陷,但无法直接测量翘曲度。
- 翘曲度测量: 这是验证平坦度的直接方法,使用专业的翘曲度测试仪(通常基于激光或光学原理)来测量PCB对角线的翘曲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如IPC标准要求不超过0.75%)。
- 功能测试/测试治具: 如果PCB用于自动化测试,可以设计带有浮动探针或具有弹性的测试治具,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翘曲,确保测试的可靠性。
优化PCB平坦度的核心思想是“平衡”与“控制”。
阶段 | 核心原则 | 关键行动 |
---|---|---|
设计与选材 | 源头控制,预防为主 | 严格对称的层叠设计 选用高Tg、低CTE、高模量基材 优化铜箔分布,使用网格铜代替整块铜 均匀布局重型元件 |
制造工艺 | 过程稳定,应力最小化 | 优化层压、钻孔、电镀等关键工艺参数 控制蚀刻均匀性 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 避免V-Cut,优先使用锣边或邮票孔分板 |
后期处理 | 补救与验证 | 必要时进行“退火”处理 使用翘曲度测试仪进行量化检测 设计能适应轻微变形的测试治具 |
遵循以上策略,从设计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制造过程,就能显著提升PCB的平坦度,从而保证SMT良率、
关于“如何优化PCB的平坦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