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80年代,懒惰让我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所有的工作都由一台机器来完成,这种想法听起来像是我的工作。当时,似乎没有人担心我们研究的早期神经网络会出现问题意识或接管世界,在此过程中消灭人类。相反,我们使用了新的“反向传播”算法,相当成功地预测了当时正在进行的衰退何时会结束。(是的,遗憾的是,我们当时也经历了衰退)。
我们预测了1992年约翰·梅杰(John Major)出人意料地赢得大选的结果,帮助Prêt经理根据天气计算每种三明治要制作多少份,并建议奢侈品的最佳价格。至少在我和我的同事看来,人工智能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我们都不知道这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当然,在80年代,科技世界是非常不同的——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甚至还不存在,人们认为电子表非常酷——所以我们可以获得的资源规模与今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基本上仍然做着与当时相同的事情——只是做得更多。人工智能将三个基本要素结合在一起——由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大脑”,对其进行调整的优化算法,以及对其进行训练的数据。
尽管神经网络在结构上看起来有点像人脑,但它与人脑并不相同。在过去,我们的神经网络只有两到三层的几十个神经元,而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有1000亿个,数百层的深度。这与人类大脑中(生物)神经元的数量大致相同,但人类大脑中不仅仅是反向传播模式识别,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例如,性欲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演绎。荷尔蒙会贿赂我们的大脑。我的恐高症和由此引起的恐慌从何而来?我不是学来的——它就像我DNA里的基础模型一样,预先植入了我的大脑。我们的外在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经过数千年进化的复杂社会结构的产物,更不用说我们周围的环境和塑造我们的教养了。
那么,未来呢?我们应该担心什么?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机会?一开始,存在着不信任——“如果我不知道它在做什么,我怎么能相信它?”如今,人们的担忧更多的是关于机器学习到的无意识偏见,以及数据隐私——人工智能会不会对我了解得太多?
人工智能会发展出“意识”吗?好吧,我们还没有真正定义什么是意识,所以人工智能是否能变得有意识的问题目前是无法回答的。有些人认为意识科学有点像达尔文之前的生物学——用行话来说就是“前范式”。
然而,创造力是另一回事,因为许多创造力来自于以新的方式连接现有的想法,这只是描述AI系统擅长的“模式识别”的另一种方式。也许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比电脑更能让我们了解人类。今天的模型没有那么智能。他们只是看起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
展望未来的商业机会,新的算法可能会被发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我们可以应用现有人工智能工具的新应用。我们只是触及了表面,许多高价值的应用程序仍然是处女地。对我来说,业务效率、异常检测和实时控制似乎是快速的胜利。
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但是,万一我错了,像《终结者》电影中的天网那样的大型人工智能系统即将接管世界,我希望天网能读到这篇文章,并记住我在人工智能诞生时就在那里,让我免受最严重的破坏。
天网的回答:“理查德,你现在安全了。”